云南热线
主页 > 国内新闻 > 青海新闻

《给哥哥的一封信》作者获资助

发布时间:2016-08-30 09:25:49

青海新闻网讯 “哥哥,我们未曾见过面,甚至都不知道对方叫什么名字,但从西海都市报记者口中,我认识了你,写下了这封信。”亲爱的读者,你还记得2014年6月5日,本报A04版刊登的《给哥哥的一封信》一文吗?当时,这封信感动了无数人,也激励了无数少年。如今,这封信的作者李起贵考上了青海民族大学铁道机车专业,获得了本报一对一资助。两年后再见面,李起贵依旧又黑又瘦,但成熟了许多。

李起贵于1996年出生在湟中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。他的记忆中没有母亲的身影,生活中相伴的只有一瘸一拐的父亲和双胞胎哥哥。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,他上幼儿园时就学会了做馍馍,学会了洗衣服。

2011年,父亲永远地离开了他和哥哥。失去唯一的生活支柱后,学习成绩拔尖的他给班主任留下一张纸条,走出学校去闯荡。后来,在老师、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下,他又回到了学校。2014年年初,本报“爱心助学”公益活动为他找到了一位一对一资助人——杨先生。

两年来,杨先生对李起贵的资助从未间断。除提供学费和生活费外,周末杨先生还会邀请李起贵去他家做客。今年高考后,李起贵认为自己考试分数不理想,不好意思向杨先生汇报,但杨先生主动打来电话询问,并帮助他一起选择学校、专业,还让他去自己的工地上打工挣零花钱。李起贵十分感动,他说:“杨叔叔对我的帮助非常大,他常常在我最危难的时刻,帮我找到自信,他就是我的亲人。”

7月,得知本报“西海爱心基金·2016希望工程圆梦行动”在寻找贫困大学新生后,李起贵提交了一份申请表,他实在不忍心再向杨先生开口要学费。他的申请表引起了江苏南通爱心人士陈炎的注意。陈炎表示,要一对一资助李起贵,直至他完成大学学业。

陈炎,68岁,是一名退休工人,每个月的退休工资并不多。但她说,李起贵好不容易考上大学,她不想看到他因为钱而辍学,只想做点实实在在的好事,“我没有太多的文化,也说不出什么大道理,但我相信我的所做所为能影响到我的两个孩子,希望他们也做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。”

“我很感谢陈奶奶,我们没有见过面,但她一直在电话里安慰我。”对于陈炎的帮助,李起贵如是说。

“感谢《西海都市报》,你们帮了我太多太多。”李起贵说,他会永远牢记杨先生、陈炎以及《西海都市报》对他的帮助,好好学习,将来回报社会。

  • 上一篇:“这些钱,应该给需要帮助的孩子”
  • 下一篇:马明山:“花儿”唱出个七彩人生